京东健康的优势在利用京东庞大的用户基数,利用自营优势将药品的销售做得更让人放心,同时在网络问诊方面,京东也能为大量的老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交易所已经披露了京东健康的招股书,宣布京东健康将很快在股票市场上市,京东健康上市之后,它也将成为既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第三家在港股上市的网络健康公司。据悉,京东健康也就是京东集团在物流,数科之外的第三家独角兽公司,未来也有可能为京东创造更大的是收益。
如果按照收入来算,京东健康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平台,去年整年录得收入超过100亿,通过京东健康也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药房,占据市场29%的份额。根据京东披露的数据,京东健康签约了9000家商户,活跃用户有7200万,仅在今年上半年,每日的日均问诊人数就超过了9万,目前为止累计了1.5亿的使用用户。而从业绩上来看,京东健康远超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家企业,京东健康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3.7亿的利润,总营收超过了88亿人民币。
据权威数据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去年中国医疗健康的总支出达到了6.5万亿人民币,而且之后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而线上的问诊和药物销售占比更低,空间更大,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京东等大公司纷纷入局健康行业的原因。
而且从目前数据来看,京东健康似乎比其他竞争者都要有优势一些,去年阿里和平安这两家健康企业,分别亏损了1.5亿和18亿,相比之下,能够盈利数亿人民币的京东健康显然要比其他两家强不少。
刘强东曾说: “ 健康 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
2023年12月8日,京东 健康 正式在上市,每股定价70.58港元,当日涨幅超40%,股价来到100港元, 市值超3000亿港元,与阿里 健康 、平安好医生 正式会师。
据招股书披露:京东 健康 的总收入在2023年前三季度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过去三年年均净利润达到2.67亿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2023年全年,达到3.71亿元;截至2023年9月30日为止的十二个月,京东 健康 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 相比于京东其它条线的战略性亏损,这一组数据确实有些“亮眼”。
图:京东 健康 招股书
然而,在“亮眼”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京东 健康 的收入占比中, 医药和 健康 产品销售 占据了绝对地位,在2023年最新财报中, 占比高达87.6%, 这意味着京东 健康 目前依然未能深度踏入 健康 服务消费领域,更多依赖于传统电商思维的产品销售。
而持续深耕 健康 服务领域,早已在京东 健康 的战略布局中,目前京东 健康 共有四个板块: 医药 健康 电商、互联网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解决方案, 而 健康 服务的 核心目标客群,就是“老年人”。
图:京东 健康 专科互联网医院部总经理金方怡
在“中国经济增长新空间——第十二届(2023)中国人民保险·中国经济媒体高层峰会”上, 京东 健康 专科互联网医院部总经理金方怡 就明确表示:
“为什么成立京东 健康 板块?是来自于用户的需求, 特别是我们的老龄用户对于 健康 的服务,对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
“ 京东 健康 成立了老人服务的专项板块 ,希望通过互联网助力解决老人在家的 健康 养老问题”。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年 京东系与养老 的“多次接触”,会发现这些论述都并非空穴来风:
2023年11月, 京东数科 与中健普惠养老产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养老产业中以数字 科技 能力充分融合共建,推动以养老、 健康 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社区与家庭综合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的建立,引领国内新公益经济发展。
2023年5月, 京东数科 与 中国人寿 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线上养老社区—— “国寿·京东养老广园” 正式上线,充分发挥 中国人寿 养老险公司的资金管理、账户管理优势和京东的线上商城、医养资源优势,将养老资产管理、医护 健康 、紧急、生活消费、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有机整合,通过跨界合作,为用户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打造全新线上养老生态圈。
2023年6月, 京东 健康 与日本药企卫材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希望将卫材在多种疾病治疗领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医疗解决方案,与京东 健康 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等业务进行结合,推出 专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 健康 及生活服务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
平台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阿尔兹海默病为切入点,引入用户、医生、医疗机构等关键要素,不断尝试跑通模式,在此之后,会尝试引入,让平台提供的一些服务能成为采购的内容;
第二阶段 ,在一到两年内,增加2-3种老年慢性病,提高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阶段 ,将平台共享出去,扩散至更大的非患者老年群体、覆盖大多数老年高发疾病,满足老年用户的一切所需。
2023年10月27日,京东 健康 与卫材中国共同宣布在上海市静安区成立合资公司—— 京颐卫享 (上海) 健康 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25日,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与电子信息司、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指导, 京东 健康 策划的重阳孝老爱老购物节在重阳节当天登陆京东商城,这也是 国内首个“老年消费节” 。
2023年8月,京东 健康 推出满足家庭场景 健康 需求的 京东家医 ,开始向医疗 健康 服务的纵深处 探索 。目前,京东 健康 已入驻超6.8万名医生,并建立了16家专科中心,线上线下分级诊疗系统,可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在线医疗咨询服务。
这一系列动作都为京东 健康 未来深度布局老年群体提供了有意义的 探索 ,而 作为同时拥有资本+流量+技术+产业资源的京东 健康 ,围绕“老年群体+ 健康 服务”,也存在无限可能, 比如:为C端老年群体的多维度的 健康 服务和产品;为B端养老机构提供第三方医疗康复和药品配送服务;为G端相关部门搭建大 健康 数据平台……
在养老圈,长期存在一种声音: 只有当京东、阿里、美团、腾讯这些市场化互联网巨头开始真正布局老年赛道,才代表中国养老产业真正迎来爆发,才会给略显沉闷的养老产业带来更多变革和创新。
我们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撰文 I 养老行者1988
-END-
#京东# #创业者# #养老产业#
京东健康股票代码为06618.HK。
2023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市值突破3400亿港元;同时,京东健康于12月被纳入富时指数、MSCI标准指数及大盘股指数、恒生综合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
扩展资料:
2023年5月10日,京东健康正式宣布独立运营。依托京东集团的各项能力和资源优势,京东健康在目前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布局,成为健康产业的旗舰型企业。
2023年5月,京东健康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成为了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2023年10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京东健康排名第224位。
2023年11月1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世茂海峡·2023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京东健康以300亿人民币估值上榜。
2023年3月18日,京东健康以48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2023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第24。
2023年7月22日,获评艾媒金榜(iiMedia Ranking)发布的《2023中国新经济独角兽医疗健康领域TOP15榜单》第三名。
2023年8月,京东健康以50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苏州高新区·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35。
2023年8月,京东健康获得2023全球新经济年会“2023中国新经济企业活力100指数榜”。
2023年10月,京东健康获得亿欧大健康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2023中国大健康产业卓越企业奖项”。
文 AI 财经 社 方璐
编辑 张硕
刚一岁多的京东 健康 预计下月赴港上市。
京东 健康 宣布将在11月26日-12月1日招股,拟通过IPO发行约3.82亿股股份,其中公开发售1909.5万股,国际发售约3.63亿股,最高发售价为70.58港元,计划12月8日上市。
针对巨头分羹互联网医疗蛋糕一事,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AI 财经 社表示,京东、阿里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其同体系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大同小异,均为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能够用更简洁、低成本的方式来连接一般的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随着企业的上市并且不断扩张,未来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所谓挂号难、看病难等基础问题,但对于中高端的网络医疗 科技 、智能医疗 科技 的投入,这几家公司都没办法介入。
笃定医疗数字化
2023年京东大药房的上线,标志着京东从此正式进入医药电商行业,首次开展药品零售业务。
2023年5月10日,京东 健康 宣布正式独立运营。目前,京东 健康 在医药 健康 电商、互联网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大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 健康 ”产业布局。当月,京东 健康 获超10亿美元A轮融资。
目前,在医药 健康 电商方面,京东 健康 拥有药品零售、药品批发以及非药物的泛 健康 类商品零售等业务。互联网医疗则主要围绕患者需求,开展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等医疗服务,并结合京东的药品供应链优势,首创线上“医+药”闭环。京东 健康 的产品与服务已初步实现对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 健康 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京东 健康 还为用户提供包括体检、医美、齿科、基因检测、疫苗预约等在内的消费医疗服务。此外,京东 健康 还为线下实体药店、医院和部门,提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智慧化解决方案。
京东 健康 的核心产品包括京东大药房、药京采、京东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京东大药房宣称是“线上线下最大的零售药房之一”,药品覆盖非处方药、医疗器械、保健品、滋补品、计生用品等泛 健康 类商品;2023年3月上线的药京采则宣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药品批发平台之一”,截至2023年7月,药京采共覆盖全国1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城市,下游采购商家近10万名。
数据显示,京东 健康 仓库在全国范围内超240个,全渠道布局超市超200个,线上平台引入的第三方商家则超过了9000家。
招股书显示,京东 健康 在2023年至2023年分别录得营业收入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为88亿元。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京东 健康 在2023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7亿元。
七年磨一剑,京东 健康 认为 健康 与保健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其理由是,中国2023年的国民医疗 健康 支出达到6.5万亿元,机构预测到2030年可以达到17万亿元;2023年国内 健康 与保健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1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可以达到22万亿元。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 健康 行业还处于数字化初级阶段,2023年全国只有2.1%的药品是通过线上药店销售的,全国的医疗 健康 服务正在加快数字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 健康 与保健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将从目前的3.7%提升到25.9%。
截至目前,京东 健康 已有11个药品专用仓库及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渠道布局已覆盖超过200个城市,京东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已有超68720名自有和外部医生,日均访问量超过9万,有超过1.5亿名用户,线上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SKU超过1000万。
政策不可控或藏暗礁
京东 健康 此番上市后更将加剧大 健康 赛道竞争。
以年上市的阿里 健康 为例,其业务模式为,运营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药自营业务、互联网医疗、 健康 业务、消费医疗服务业及药品追溯业务和数字医疗业务。其医药电商平台和医药自营业务通过B2C(自营和平台)、B2B、O2O经营。2023-2023年度营收分别为24.43亿元、50.96亿元、95.96亿元,去年接近盈亏平衡,市值达到2626亿元。
市值1038亿元的平安好医生于2023年上市,运营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消费医疗服务、 健康 商城业务和 健康 管理及互动,此外还有 健康 商城业务,包括自营和平台。2023年 2023年连续三年分别亏损10.02亿元、9.13亿元、7.47亿元。
从数据上对比,京东 健康 市值2028亿 2262亿元与阿里 健康 存在差距,活跃用户数低于阿里 健康 ,但2023年 2023年营业收入均高于阿里 健康 ,分别为55.53亿元、81.69亿元、108.42亿元,此外京东 健康 三年毛利率保持在24% 25%左右亦比较稳定。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方面,阿里 健康 约为4.36亿元,京东 健康 为3.71亿元。
机遇伴随风险。京东 健康 招股书在提及风险时称,“我们仍不确定我们的销售模式及线上平台是否完全符合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使我们受到警告处分及行政处罚,从而可能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极橙儿童齿科创始人兼CEO塔尔盖对AI 财经 社分析称,互联网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有巨大机会,在医疗行业中信息交互的部分,比如挂号预约、科普、保险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互联网存在机会,但如果是深入到医疗核心部分,今天互联网医疗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塔尔盖进一步分析,医疗最为本质的事情是“看病”,通过好医生、好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以及治疗,解决人的病痛。这并非互联网能解决。理论上讲,所有医疗行为都需要医生、医疗机构有执照,线下做诊疗时必须有资质,然而线上的话“就进入到某种模糊地带”,特别是线上一旦出现医疗责任纠纷,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
他对AI 财经 社分析称,比如,A医院的医生通过B线上平台给C客户做了一个诊治,出了一些状况,这时除了A医生要担责任之外,B机构要不要担责任?如果说没有机构可以担责任的话,这件事情是否风险可控?从立法层面看,这种情况是存在模糊地带的。
正如前述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呈现的风险,“仍不确定我们的销售模式及线上平台是否完全符合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塔尔盖看来,对互联网医疗产业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即是国家政策。
沈萌亦对AI 财经 社表示,几家巨头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对于一些中低端医疗需求可进一步降低成本,但这几家公司虽规模很大,其实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这种低成本技术取代了以往挂号难、找专家难等日常琐碎的需求,对于一些真正更加关键的医疗服务,比如远程机器人手术等重大创新方面还是不足的。
沈萌认为,几家巨头的专业性医疗服务仍不具备,更多优势集中于通道方面,不排除未来会像外卖模式一样,原来直接面对患者的医院、诊所,未来依靠平台,通过电商的方式触及更广阔的群体,但让它们从事医疗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会很难。
以智慧医院为例,沈萌认为,目前巨头布局的智慧医院仍需要与传统的医疗院相结合,搭建虚拟医院框架,将不同地域的专家、机构整合到该框架中,形成虚拟医院。“它们不太可能投建医院进行重资产运营,还是会利用渠道,将原来受到地域限制、空间限制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技术,让更多就医群体接触到,促成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重新配置”。
对于京东 健康 提出的风险担忧,沈萌认为,互联网医疗和原有电商模式一样,均是利用规模、用户搭建供求平台,“套路还是当年电商的套路,没有做更多革新的尝试”。其风险亦与蚂蚁金服的风险一样,仍是政策监管的风险。毕竟这些企业竞争的市场是普惠性质的医疗产业,如果规模过大,掌握垄断资源过多,同样会引起医疗不公、引发风险,不排除国家会出台严厉措施加以规范。
在实际运营中,沈萌认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所遇到的一般经营性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它们对中小型诊所、医药公司的话语权更强。
所在交易所: 深市
首先、保险公司作为金融四大行业之一(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业),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保费,由于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和银行业的居民储蓄有很多相同的流动属性,所以可以说保险通常情况下应该处于投资地位,而不是融资地位!(例如: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其中就有部分资金来自于保险公司。) 其次、作为一家商业公司也一定激历会需要融资(为解决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资金需求),目前,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相对于国有银行业还处于弱势地位,所以通过银行进行日常拆借就是其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再有,随着平安、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的上市,股市也成为了保险公司未来进行长期融资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最后,要说对社会的好处,很难简单的说好与不好,保险公司大量融资其目的也是为了投资(保险公司目前混业经营的趋势非常明显,需要大量资金收购、兼并银行业、证明首搜券业、投资业的公司),投资就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这样可以使得保险客户同时享受到保险、储蓄、投资、理财的一站式服务,但是,利弊总是相互的,目前我国对于保险公司投资的法律监管并不是非常成熟,以但保险公司出现亏损,由芹斗此导致的后果也是非常绝大的,要知道保险公司的钱都是救命钱,要比居民储蓄更重要! 至于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大多没有对于当量资金控制的能力,所以本人并不是十分看好保险行业市场大量融资的前景!